堂弟来信说,家乡要退田还湖,移民建镇,世代住在湖边的人们,突然要离开还真有点留恋。这事勾起了我许多的美好回忆,使我想起了那湖边那片茂密而旺盛的芦苇。
花抹胭脂、草吐芳香的春天,芦苇挺秀耸翠,美化了水乡的景色。这时,我用青嫩仍芦杆做一支芦笛,坐在柳树的枝杈上,吹出鸣呜的笛音,给飞舞在蚕豆花丛中的彩蝶伴奏。或者,遥望远方,绿色的屏障后面,几片白帆缓缓移动,像是贴着湖面低飞的白云。于是,孩子的幻想插上了翅膀,向着云帆追逐而去……
烈日喷焰、大地冒烟的夏季,我们小伙伴就偷愉地到湖里去洗澡,钻进茂密的芦苇丛中,让细长的苇叶轻拂着自己的脊梁,摸鲫鱼、捕青虾、捉蜻蜓、逮青蛙。那清凉的碧荫,实在是一个幽静的乐园。渴了,就喝那沁人心脾的凉水;累了,就在芦荫下乘凉;饿了,就吃那洁白鲜嫩的芦根,吃起来真比那甘蔗还甜呢。夜晚,人们常常提着一盏马灯,沿湖走去,捕捉那在芦丛发出声响、惊慌逃窜的蛸蜞。
丹桂吐金、芦花放白的秋日,我们小伙伴们常常爬到湖边芦苇拥簇的乌桕树上,折下乌桕枝桠,回到家里捋下那白珍珠似的乌桕籽儿。把它卖给城里的中药铺,便可以买回学习用的铅笔品练习本。
北风呼啸、大雪飘飞的冬时,我们小伙伴们便去湖里把那干枯的芦花剪来,妈妈给我们编成毛绒绒、暖烘烘的“芦花靴”,奶奶给我们筑成囊鼓鼓、软绵绵的“芦花枕”,师傅给我们缝成热乎乎、齐刷刷的“芦花被”,它们伴随我们度过漫长而寒冷的隆冬。
从春至冬,芦苇给了我们的童年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。
据史志记载,早在夏商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撑起了*一所芦棚,踏出了笫一条小路,架起了*一座石桥,飘起了*一缕炊烟。
人们说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千百年来,湖边勤劳的人们,一年四季,从生到死,须臾离不开那普通的芦苇。
芦苇浑身是宝。芦杆可以编凉席、织鱼篓、做晒衣物的芦帘,给菜园围上挡鸡鸭的栅栏;青芦叶可以裹粽子,干芦叶可以当柴烧;芦根可以做清热解表的中药;芦叶更是造纸的好原料……
不吹芦笛已经四十多年了。四十多年来,一闭上眼睛,就想起家乡青纱帐似的,把湖水都映绿的芦苇。芦苇,平凡而质朴,虚心而正直。出淤泥而不染,挺秀色而不骄。芦苇,无须去耕耘,不要人施肥。扎根于荒滩上,生长在浅水里。芦苇,只知道奉献,不企求索取。美化生态环境,装扮祖国大地。和那些高眚的名花异卉相比,我更爱鄱阳湖的芦苇。
地处偏僻角落的家乡如今己移民建镇,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,令我们感受到一个新时期到来之际时代脉博的跳动,家乡正在扎扎实实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。在这和贫穷落后的征途上,我们是多么需要那种默默奉献的“芦苇精神”啊!
啊,可爱的鄱湖芦苇!
啊,宝贵的芦苇精神!
北京哪个医院治癫痫很好癫痫病吃什么药好北京癫痫病治疗贵吗